教学工作
教学大纲
《教育学原理》教学大纲
日期:2021-10-12 17:29:18  发布人:  浏览量:

课程名称及代码:教育学原理(11011104)

课程学分与学时: 3 / 64学时(课堂讲授 48 学时,实验实践 0 学时,自主学习 16 学时)

先修课程:

适用专业:教育学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课程性质:随着社会发展的日益加速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理论素养越来越成为制约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因素。如何从更加宏观和全局的高度,以更加注重联系、全面和发展的辩证思维方式,对教育的整体实践及其所涵盖的各种基本要素和具体教育活动给予更加深刻的教育学理解,就成了教师尤其职前教师至关重要的基础性能力。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学原理》是教育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目的:作为一门对教育活动的整体实践加以描述、解释、分析、指导的基础理论课程,其核心和根本的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形成一种能够从教育整体的高度对具体的教育现象加以描述、解释、分析并给出专业性建议的教育理论素养。

课程任务: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教育理论素养方面得到以下三方面的发展。其一,掌握用以描述、解释、分析和指导教育实践整体的专业知识结构;其二,具备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对教育实践整体加以描述、解释、分析、建议的专业理论能力;其三,产生对教育实践进行理性探究的专业兴趣和理论热情。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6学时)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一、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要素

三、教育的形态

第二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

二、教育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二、教育学的创立

三、教育学的发展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

第四节 教育学的价值

一、超越日常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三、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3学时)

第一节 与教育相关的个体发展观

    一、对人的研究的教育学视角

二、人性观与教育理论的相关性

三、个体发展观与教育的相关性

第二节 影响个体发展的“可能性因素”

一、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先天因素

二、主体自身条件中的后天因素

三、环境条件

第三节 影响个体发展的“现实性因素”

一、生理活动、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

二、提高个体生命实践活动对个体的“发展效应”

第四节 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一、学校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发展起“引导”作用

二、学校教育发挥引导作用的基本条件

三、学校教育是影响人发展诸要素的特殊综合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3学时)

 第一节 教育与人类自然生态的关系

一、教育与人口的相互关系

二、教育与自然生态的相互关系

三、人类自然生态与教育关系的性质

第二节 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关系

一、社会物质生产对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对社会物质生产的作用

三、社会物质生产与教育之间关系的性质

第三节 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一、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对政治的反作用

三、政治与教育关系的性质

第四节 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一、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三、文化与教育关系的性质

第四章 教育目的(3学时)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二、教育目的的类型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

一、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价值取向

三、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确立应注意的问题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及精神实质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

四、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

第五章 教育制度(3学时)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含义和特点

二、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

三、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

第二节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一、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

二、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三、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变革

第三节 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

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

二、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态

三、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第六章 教师和学生(6学时)

第一节 教师

一、教师职业

二、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

三、教师职业角色与形象

第二节 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特点

二、学生的地位

三、学生的发展

第三节 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在教育中的作用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三、理想师生关系的建立

第七章 课程(6学时)

第一节 课程与课程理论

一、课程的含义

二、课程理论流派

第二节 课程的组织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类型

四、课程实施

五、课程评价

第三节 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

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

第八章 课堂教学(6学时)

第一节 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及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二、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第二节 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概述

二、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模式

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第三节 课堂教学策略

一、教学策略概述

二、不同类型知识的教学策略

三、几种主要的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

第九章 学校教育与学生生活(3学时)

第一节 为什么要关注学生生活

一、问题行为和学生生活的关系

二、学生问题行为的生活根源

第二节 学生生活和学校教育的关系

    一、学生生活自主性和规定性的矛盾

二、学校教育如何实现学生生活的规定性

三、学校教育如何保障学生生活的自主性

第三节 学校教育如何提供更加美好的学生生活

    一、从学习场所走向生活空间的学校定位转型

    二、从知识本位走向人性本位的办学理念转型

三、充分激发师生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

第十章 教育评价(6学时)

第一节 教育评价概述

一、教育评价的概念

二、教育评价的目的及功能分类

三、教育评价的实施步骤

第二节 教育评价的体系

一、评价的对象

二、评价的主体

三、评价的方式

第三节 教育评价的发展

一、教育评价的历史发展

二、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取向

三、教育评价的学本化取向

第四节 学生评价的三个维度

一、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二、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评价

三、学生兴趣、习惯与方法的评价

第十一章 教育改革与发展(3学时)

第一节 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现代教育的兴起

二、二战后的教育发展

三、新世纪以来的教育改革

第二节 世界教育发展的现实概况

一、欧美日等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

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发展

三、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的教育发展

第三节 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一、教育全民化的趋势

二、教育终身化的趋势

三、教育信息化的趋势

四、教育人性化的趋势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在全面引介和重点突出兼顾的原则下,通过讲授、谈话、讨论等教学方法,向职前小学教师介绍小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框架,从而帮助他们构建一个有利于对小学教育进行整体性理解和把握的知识结构。

(二)利用视频观摩、见习交流、自我叙事、案例研讨等方式引导职前小学教师对当前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典型问题进行专业性的讨论,从而帮助他们构建利用相关知识分析小学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

(三)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讲解的广度、深度、趣味性,注重讲授和讨论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职前小学教师自身的经验、情感及思维的积极参与,从而帮助职前小学教师形成从事小学教育专业学习及工作的专业意识。

四、课程考核方式

(一)成绩考核

注重平时考查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原则。

平时考查有:课堂表现、出勤情况、作业成绩、读书交流等,

期末考试为:笔试,集中闭卷两个小时。   

(二)考试成绩

成绩由两部分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     

五、其他

(一)作业及自主学习要求

    平时作业:一份小论文、一份教育影评、一份读书报告,力争形式多样化。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整个学期下来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读3-4本推荐书目和观看16集以上的教育纪录片或影片,读完或观看完之后首先在小组内交流分享,然后每个月安排一次在课堂内的集体交流,每组出一个代表参加交流。

    (二)课程资源

1.建议教材

教育学基础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2版

《教育概论》,叶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2.主要参考书

《教育学原理》,胡德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马克斯·范梅南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克里希那穆提著,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教育的危机》(《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第五篇),阿伦特著,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佐藤学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佐藤学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佐藤学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与教师》,佐藤学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现代教育论》,黄济、王策三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教育学》,鲁洁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教育概论》,叶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叶澜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王承绪等编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教育学的探究》,瞿葆奎编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超越与创新》,鲁洁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教育思想史》,孙培青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课外学习资源

《爱弥儿》,卢梭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夏山学校》,尼尔著,南海出版社,2006年版。

《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基著,教育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克里希那穆提著,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

《窗边的小豆豆》,黑柳彻子著,南海出版社,2011年版。

《玫瑰与教育》,窦桂梅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爱心与教育》,李镇西著,漓江出版社,2008年版。

《教育概论》,叶澜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超越与创新》,鲁洁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http://www.cnier.ac.cn/Index.html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http://www.pep.com.cn/jyyj/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研究专题

www.edu.cn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www.K12.com.cn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大纲执笔:吴永胜

教学基层组织负责人审核签字:廖华平           教学院领导审核签字:廖华平

制订(修订)时间:     2018  年   3  月  31  日

?